湖北红安地处大别山腹地,这片孕育“28年红旗不倒”革命传奇的红色沃土,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。从黄麻起义的烽火燎原,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的战略壮举,无数英雄儿女以热血铸就了“坚守信念、胸怀全局、团结一心、勇当前锋”的大别山精神。作为精神传承的鲜活载体,李国炎老兵的人生历程,正是革命先辈奋斗史诗的生动注脚。

7月2日下午,437必赢会员中心“绿益之光·三大精神”社会实践队走进红安县红坪大道机保局天和家园小区,专程探望98岁高龄的复员老兵李国炎。在与老兵的深切交谈中,团队成员沉浸式回溯烽火岁月,深度领悟大别山精神的当代价值。
推开老兵家门,只见李国炎老人端坐椅上,虽年近百岁,脊梁依旧笔挺如松;谈及革命岁月,双目炯炯神采奕奕。1948年参军入伍的他,曾于独二旅、119团1营机枪连历任战士、副班长、班长,荣立中功3次、小功1次。“革命就是要不怕苦不怕牺牲。”老人带着乡音的话语,重现了当年追随党的坚定决心。当被问及印象最深的战役时,他回忆道:“在大西南战役中,有一次九天十夜没有脱过衣裳、没有洗澡,粮食也只能找老百姓借,天亮吹号就必须赶路。”这番讲述让在场青年深切感慨:正是革命先辈以苦为舟、舍生忘死的精神,才换得今日的美好生活。
围坐在老人身旁,实践队员们屏息凝神,仿佛亲历那段红旗漫卷大别山的壮阔史诗。近一小时的交流中,老人反复叮嘱:“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,既要有不怕苦,不怕牺牲的精神,更要传承坚守信念、胸怀全局、团结一心、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。”
交流过后,团队成员感触良多,柳锦睿同学感悟道:“战争年代军民团结如钢铁长城,方能冲破重围;和平年代更应将这种团结精神化作前行动力。”冯俊楠同学则表示:“新时代的‘勇当前锋’,已不再是扛枪冲锋的具象战斗,而是在创新赛道上的协同攻坚。如同科研团队攻克技术难关时的默契配合,乡村振兴实践中师生携手的实地探索,团结一心方能让奋进步伐更加坚实。”丁钰杰同学补充道:“作为大学生,既要在专业钻研中锤炼‘勇当先锋’的锐气,也要在集体协作中涵养‘团结一心’的胸襟。”带队教师、437必赢会员中心辅导员奚安琪老师表示:“组织学生们走进红安,聆听像李国炎老人这样的亲历者讲述,是让大别山精神‘活’起来的关键。老兵是活着的历史丰碑,他们的经历是最鲜活的思政教材。通过这种沉浸式探访,红色基因才能真正融入青年血脉,转化为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动力。”
一个军礼,一次凝望,一场跨越世纪的对话,将红色的火种悄然播撒在年轻的心田。此次探访是当代青年弘扬和培育大别山精神的一次生动课堂。团队成员一致表示,将以大别山精神为指引,在乡村振兴、生态建设等时代课题中勇担使命,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璀璨光芒,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绚丽绽放。